最新消息

活動列表

專題報導

經典回顧

東海龍門天聖宮

服務項目 SERVICES

媽祖信仰FAITH

媽祖信仰起源探究

有學者研究認為,媽祖是南島民族的海神 Mata 和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,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(千里眼、順風耳);隨著影響力的擴大,又納入儒家、佛教和道教的因素,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,成為閩臺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。自北宋開始神格化,被稱為媽祖(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),並受人建廟膜拜,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(或作靈慧夫人),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,並在元代被封為「天妃」,在清康熙十九年(西元一六八O年)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安仁普濟天妃,於清康熙二十三年(西元一六八三年)改封為「天后」。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、廣東、台灣、日本(琉球)、東南亞(如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越南)等地;天津、上海、南京,以及山東、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。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,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、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,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。

在分靈習俗特別旺盛的台灣,媽祖信仰因為分靈與進香等宗教活動,形成特殊的層級譜系。分靈係指地方新建廟宇,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時,先到歷史悠久、神蹟靈驗的大廟去求取神明的靈力。經過特殊的儀式之後,新塑的神像被視為祖廟神明的分身,具有相同的靈力,但是每年必須重新回到祖廟來進香、刈火,方能保持靈力不衰。分靈習俗並非媽祖信仰獨有,但其影響力以媽祖最鉅。在台灣地區,大凡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,都會成為鄰近地區媽祖廟和信徒自宅供奉媽祖的祖廟,層層分靈傳布出去後,形成一個蛛網密布的信仰系統,並且透過熱鬧的進香、刈火儀式,強化信仰的深度。信徒們也普遍相信,層級較高的媽祖廟,其神力靈感也較為強大(這個情況在其他地區則較不明顯)。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,台灣地區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,民國四十年代(西元一九五O年代)以後,台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才是“開台媽”的爭論。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,無不在山門上大書“開基媽祖”或“開台媽祖”,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。

天聖宮 - 相關剪影